日前,上港集團ICT(徐州)項目啟動暨上港物流——徐州物流合作框架協議簽約儀式在徐州港舉行。ICT“陸改水”模式替代了徐州—上海公路運輸,運費節省50%以上,有效解決環保、公路擁堵、超載運輸等問題。
近年來,受多種外部因素影響,長三角及周邊地區外貿企業的物流鏈和供應鏈的穩定性與韌性面臨極大考驗。因此,更穩定、更優價的水路運輸得到青睞,“陸改水”業務的需求量也隨之不斷攀升。在此背景下,全國范圍內的多數港口企業推出“陸改水”業務,其中,上港集團推出的“集裝箱陸改水”服務,優化上海港集疏運體系,緩解了公路運輸資源緊缺的壓力,進一步暢通內河港口至上海港的水上快速通道,推動內河港口集裝箱經水路中轉上海港,目前,已經發展成為涵蓋沿海水系、內河水系和長江水系三大流域的較為完整的服務體系。
保通保暢 成效顯著
為增強物流網絡抗沖擊韌性,近兩年,國家大力支持長三角區域聯動。
上海市也出臺相應的助力政策,印發的《推動外貿保穩提質的實施意見》鼓勵港口單位建立激勵機制,進一步壓縮空箱調用、碼頭裝卸、集卡短駁等費用,支持外貿企業“陸改水”;《關于上海市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及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情況的報告》明確,瞄準建設升級版國際航運中心的上海,將大力拓展“陸改水”“陸改鐵”。
近年來,長三角地區港口推行的“聯動接卸”模式有力地加強了與港口、企業、船方聯動協作,減少企業在港區倒箱等環節,壓縮了境內段50%的運輸時間,大幅提升了整體通關效率,同時節省了30%的物流成本。
此前,為協助長三角區域外的九江港“陸改水”業務落地落實,江西省商務廳指導九江港口岸開展了九江——洋山港“聯動接卸”試點。2023年5月4日,由“集海之俊”號貨輪載運的一批戶外家具從九江城西港抵達上海洋山港,并完成海關通關放行手續,后續搭乘國際貨船運往目的地。這是九江港—洋山港首次采用聯動接卸模式完成的一體化通關業務,也是長三角區域外首票“聯動接卸”業務。
在此過程中,九江市港口航運管理局加強對本地國際貨代公司的調度和與國際航運公司的聯系,上港集團九江公司積極向總部爭取支持,多方合力打通多個環節,九江港以“聯盟快航”模式助推“陸改水”業務推廣。
此外,“江海聯運”模式已成為區域內汽車出口企業的優先選項。汽車在長江沿線港口駛上內貿船后,順流而下,在位于長江入海口的上海外高橋港區海通碼頭卸下,即可直接滾裝上外貿船駛向海外市場。2023年前10個月,上海外高橋港區海關累計監管“江海聯運”出口車輛21.6萬輛。物流時間確定、運營效率高效的“江海聯運”汽車出口模式,成為長三角外貿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縮影。
業務擴大 方案定制
長三角地區疫情期間,上港集團積極優化集疏運體系,為長三角地區提供更為便捷、高效的物流服務,其中“陸改水”業務集裝箱箱量呈明顯增長態勢,不斷緩解陸路交通運輸瓶頸,保障進出口貿易供應鏈路徑雙向通暢。
雖然上港集團是為緩解因疫情影響造成的公路運輸壓力,從而推出“集裝箱陸改水”服務,但是疫情后,其“陸改水”產品,依然發揮著助力企業發展,保通保暢的作用。
上港物流國際貨運分公司總經理陳良介紹說:“目前長三角區域內,上港物流專門推出了涵蓋五個片區的出口‘陸改水’服務,包括以安吉、湖州、獨山、海寧為主的浙北片區;以常州、江陰為主的蘇南片區;以呂四、大豐、揚州、淮安為主的蘇北片區;以連云港為主的蘇北沿海片區;以徐州為主的蘇北運河片區。”
資料顯示,上港物流內河出口“陸改水”產品服務包括蘇高新港、蘇州園區港、無錫蘇華港、宜興港、海寧港、湖州港、安吉港、淮安港及常州東港等港口,多采用32、48、64TEU船型,每天1—7班船次,航程在2—6天。
長江水系的蕪湖港、南京龍潭港、常州錄安洲、揚州港一般每周有兩個班次至上海洋山港,而張家港、太倉港每天都有班次至上海洋山港,航程在2—4天或5—9天不等,從太倉港出發的貨物最快可在28小時就抵達上海外高橋碼頭。
隨著“陸改水”服務的逐漸擴大,越來越多的貨代公司和貨主咨詢“陸改水”的相關業務。
“陸改水”呈現出優化物流成本、“家”門口的服務、降低道路運輸壓力、綠色環保減碳、“以箱代庫”降低庫存成本等多種優勢。因此,適合采用“陸改水”運輸的用戶范圍包括:出口商品是普貨的貿易商或出口代理、自身不具備裝箱條件、貨準備好待出運的生產企業、出口免用箱期較長的企業以及減碳減排需求的企業。
服務升級 持續發力
隨著國家對多式聯運高質量發展的重視,作為多式聯運重要的一環,“陸改水”并非曇花一現,而是逐漸成為了上港集團的重點守護之花。
據了解,2023年2月,上港集團基于《上海市推進多式聯運發展優化調整運輸結構實施方案》工作要求和集團“十四五”戰略規劃,專門成立長三角公司,定位為集團推進“陸改水”業務的主體,致力提升內河集裝箱運輸效率,推動整合長三角及長江上下游資源,加強港航合作,促進區域集裝箱運輸的規模化、集約化發展。
成立近一年來,長三角公司增強對蘇北、浙南和長江支流腹地的輻射,形成了新市場競爭優勢,包括:推進陸改水業務模式出口與進口全覆蓋,并在浙江海寧、江蘇徐州、江蘇海安、安徽合肥等地新設ICT業務點;聯合安吉公司與美的集團等龍頭制造企業簽訂戰略合作協議,用優質服務推動共贏發展。截至2023年10月,經長三角公司資源整合,累計完成母港喂給箱量132.9萬標準箱,同比增長67.3%。
在出口貨物“陸改水”取得成效后,上港物流積極深化進口“陸改水”模式的探索。其中,在上港碼頭至內陸港口部分采用水路取代公路運輸,然后拖車隊提重箱至客戶倉庫。積極探索進口“陸改水”的原因是為了保障供應鏈的穩定性,防止因道路受限、車輛受限和司機受限而導致貨物運輸中斷。此外還包括避免進口貨物壓港,進口集裝箱超期堆存以及集卡運輸成本激增等影響因素。
上港物流借助此前打造的出口“陸改水”服務的三大水系鏈條,合理調配班輪資源,發揮系統優勢,靈活制定客戶需求方案,將進口“陸改水”熟練化應用。例如,上海港至武漢陽邏港的進口水路,航程7—8天,從上海外高橋碼頭出發的班輪每周有3—6班,從洋山港出發的班輪每周有3班,持續為長江中上游地區運送集裝箱貨物。
筆者認為,“陸改水”模式在未來仍有很強的生命力,將持續為企業的降本增效和節能減碳發揮作用。